发布时间:2021-12-17 访问次数:
2021年12月15日晚上7点,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王斌华教授应邀参加“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论坛”系列讲座,做题为“口译研究:对象和特征、视角和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英语学院院长张旭春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在线上和线下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旭春教授对王斌华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并对王斌华教授的学术研究进行了介绍。本次讲座中,王斌华教授首先指出如今口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并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王斌华教授以“中国和国际口译研究的概况”为导语,介绍了中国和国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次,王斌华教授提出了口译现象如何分门别类、口译现象如何界定、口译有何区别性特征使其足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等问题,并一一作出了回答。在口译现象的规范分类方面,口译可以按照工作方式、宏观场合、应用领域、技术媒介和语言模态进行分类。在口译的定义界定方面,王斌华教授先是否定了“口译是笔译的加速方式”、“口译是两种语言的文字转换”等错误观点,随后指出:口译同时要求速度与质量,“口译”是一种译员作为中介进行的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行为和活动,在这种行为和活动中,译员听取讲话人的源语话语,并即时用目标语以口语或手语的方式向听众传达讲话人的意思,通过译员的传译,异语双方之间得以进行交际沟通。针对口译相较于笔译和其他双语现象的区别性特征,王斌华教授提出六点特征:第一,口译需要认知处理的多重任务同时操作性;第二,口译过程的即时性;第三,源语和目标语发布的单次性;第四,信息处理的多模态性;第五,口译的交际在场性;第六,源语和目标语的口语性。
最后,王斌华教授强调,口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口译活动的异语交际双方之间不仅存在语言的障碍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而且可能存在权力差异。译员也不仅仅是“翻译机器”,而是异语双方个体、社会群体和组织以及政府之间具有主体性的沟通者和协调者。
讲座结束后,王斌华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并对“王教授对口译的定义是否隐含了他对未来口译发展的指向”和“远程口译的兴起是否会对口译教学产生影响”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最后,张旭春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精彩的总结,并对王斌华教授再次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完美落幕。
(王斌华教授讲座)
(线下会场)
(讲座交流与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