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26 访问次数:
——与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晓路教授座谈
2010年10月14日,四川外语学院科研处与英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中心、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邀请四川大学文化批评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英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王晓路教授来川外讲学并和英语学院文学、文化方向的教师座谈。
下午3点整,题为 “The Changing Paradigm in Humanities: Literary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人文学科的范式转变: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讲座在川外国际报告厅开讲。王晓路教授从学科的差异与研究领域的关系说起,首先解释科学研究与人文研究的不同和相通之处,进而分析传统人文学科研究向当代人文研究转换过程中的范式变化:由文学理论走向文化研究。王教授从整体脉络分析到概念解析,由大致小,由小联大,通过浅显易懂且贴近日常、社会和校园生活的实例,运用睿智且幽默的语言对人文学科的范式转化做了精彩的阐释。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欢笑声、会心的赞许声不绝于耳,大家在这场理论、智慧与幽默的思想盛宴中感受了名师的大家风范,收获了求知的快乐。
讲座之后,王教授在科研处费小平副处长的陪同下,来到聚英楼英语学院五楼会议室与文学、文化专业的20余名教师进行座谈。此次座谈活动是本学期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与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行的第一次学术活动。整个活动由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俊晖博士筹划,英语学院院长、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旭春教授主持。
下午5点,座谈正式开始。张院长首先向与会老师介绍王晓路教授并感谢他不辞辛劳赴川外讲学,与在座教师进行交流座谈。王教授从自己早年如何在父母的指导下,在相当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背英语词典、练习翻译毛选、继而翻译鲁迅全集的亲身体验说起,鼓励青年教师努力修炼基本功。王教授曾在包括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浸会大学等多所美国、香港著名学府做访问学者并于2007年起担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的客座教授教主讲文学理论。基于个人对美国和香港大学教育体制及科研状况的深刻认识,王教授指出,美国和香港大学教师相对于大陆教师的高薪酬主要源于他们对教学、科研的高标准、严要求,每个人都会有强烈的危机感。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该校近年先后辞退的教师人事多达千人。
张旭春院长介绍了近年来川外文化方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希望王教授能够谈谈川大在该方向硕士、博士生培养上的经验和方法。王教授坦言,考虑到学生的就业,他教授的文化方向的硕士生课程更注重成都本土文化的个案调查和研究,一方面能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学术研究,一方面也为学生未来就业铺平道路。
参会教师也就自己颇感疑惑的文学、文化研究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交流。张庆老师提出文化研究本身较为宽泛,不太容易找到研究的方向。王教授建议在这方面做研究的老师首先还是要找一个具体研究的点,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提高自己的研究层次。伍红军老师则就传统文本研究是否有出路提出质疑。王教授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文学文本研究,还是今天的“文化文本”研究,其基础还在于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因此,传统的文本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石,而扩宽知识体系,以跨学科的、比较的视野进行学术研究则是当今文学、文化研究的大趋势。
座谈接近尾声,张院长请王晓路教授介绍了川大相关专业的博士招考情况。王教授表示非常欢迎英语学院的青年教师报考川大的博士。
在短短一小时的座谈交流中,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探讨机会,有力推动我院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文 : 段俊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