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语言为翼,智推中国 ——我院博士生"一带一路” 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0-31 访问次数:

语言为翼,智推中国

——我院博士生"一带一路”

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党支部2023年10月30日下午组织召开了题为“语言为翼,智推中国——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博士生党员们从自身专业出发,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更好发展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设想。英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淡修安教授、英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秦丽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讲座伊始,淡修安教授为研讨会致辞淡教授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党支部的基本情况,并对博士生党支部提出冀望,希望各位博士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党建与日常生活、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提升科学研究的高度、厚度、温度。



淡修安教授致辞

第一位分享人是来自跨文化传播方向的博士生党员任庆亮。他分享的主题是“理念审思与实践进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接受”。首先,分享人就“日常生活”和“文化交往”两个层面推介了“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内涵与研究对象。其次,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论述,分析阐释了“跨文化传播”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在逻辑。再次,分析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接受现状,并从价值认“同”到价值认“异”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播理念进行了审思。最后,从传播理念、传播议题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效能的具体进路。



博士生党员任庆亮分享

第二位分享人是来自语料库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叶军。她分享的主题是“语料库语言学与一带一路“跨文化研究”。叶军指出自从“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以来,“一带一路”语言研究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语言规划、语言保护、语言管理和“一带一路”语言话语分析。话语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者,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流者。她认为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研究“一带一路”话语建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接着,她简单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语料库在跨文化研究的应用,如新闻话语研究领域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最后,她总结了语料库语言学应用于“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领域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例如符合大数据的思维逻辑、丰富传播学量化研究的方法、从共时或历时的角度深化语言使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探讨等。



博士生叶军分享

第三位分享人是来自认知语言学方向的欧月博士。她的分享主题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文化走出去”。她从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认知语言学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她指出,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重视体验以及人与世界的互动对语言的影响,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因此,探究语言背后的认知文化动因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最后,她提出,作为研究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概念的概念化机制进行深挖、基于英汉语料库进行语言对比研究、推动文化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构建等,树立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为“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博士生欧月分享

第四位分享人是来自跨文化传播方向的博士生党员况璐琳。她首先从起源、概念、评价三个方面推介了“跨文化传播”这一学科方向。其次,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论述,提出了我们应“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叙事,引共情”的观点。最后,主讲人讨论了共情叙事视角下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论依据和策略支持。

第五位分享人是来自文化批评与文艺理论方向的博士生党员郭晓东。他从文化批评视角出发,阐发了文化与文艺理论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郭晓东指出,在当下“一带一路”战略当中,文化批评注重作为两方面的实践:一方面,要通过对西方文化霸权话语的解构,消除文化传播过程中“东方主义”对中国文化的“赋魅”。另一方面,还要创新构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和世界潮流的文化传播范式,“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更好、更真、更美、更快地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



博士生郭晓东分享

第六位分享人是来自美国学方向的博士生党员黄元。她从美国学的角度来提出,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应突出民族特色的文化,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次是要传播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即传统文化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再次我们需要研究接受对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文化的世界需求。只有清楚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才能对文化怎样走出去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最后,创新文化推广的方式方法。例如与经济、贸易交流相协调。文化交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常常是和经贸交流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能否走出去,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经济、贸易交流现实的影响。



博士生黄元分享

第七位分享人是来自国际传播方向的博士生党员尹佳。她分享的主题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中西研究演进体系与差异比较。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播生态分析;二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果分析的文献计量视角;三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的着力点。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平台,也是凝练中华文明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维度;科研文献既反映中外个体或群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变化,也是重要的知识传播与交流载体。由此基于Web of Science CNKI数据库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展开了研究,以期从学理层面呈现“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果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图景,并基于研究分析从建立评估机制、传播内容和方式、强化群体互动等方面提出了效果提升策略。



博士生尹佳分享

七位博士生党员分享的内容引起了在场硕、博研究生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在场同学对主讲人们分享的内容表达出极强的兴趣。在七位博士生党员分享完成之后,在场同学踊跃举手发言,与分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博士生任庆亮与到场同学进行交流

研讨会临末,各位博士生与在场同学交流互动,耐心解答了各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且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可以从本学科研究视角出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外来”的思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不懈奋斗!

淡修安教授、秦丽副书记与七位博士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