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01 访问次数:
张洪波博士为英语学院文化实验班讲《红楼梦》
11月30日16点30分,英语学院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洪波副教授,为本院“‘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验班”做专题讲座。张洪波博士的讲座题为“无处容身的自我—《红楼梦》叙述主体的悖论性构成”。讲座由英语学院院长张旭春教授主持。
张洪波博士从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的力作《时间与叙述》(Time and Narrative)谈起,认为该作对叙述身份和叙述主体的现象学剖析不仅打破了叙述学形式主义的陈套,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打开《红楼梦》这部“体现了古老中国灿烂文明的深层精神”的小说复杂而精深的叙事艺术。张洪波老师结合同学们对生活的感悟,将他们逐步带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她从四个层面对《红楼梦》叙述主体的构建进行了讲解:叙述主体的“无我”与“众我”;被“他人”所渗透的“自我”;先天教化下的“自我”和被娇养并毒害的“非我”;永远徘徊在“色/空”之间、无处容身的“自我”。在讲述的过程中,张洪波老师引经据典,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楼梦》情节帮助其理解作品表现出的“叙述想象力创造的极限性”。通过对作品复杂而悖谬的叙述主体的分析,张洪波老师将《红楼梦》伟大的叙述艺境全面而生动地呈现在听众的眼前。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张洪波老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解答了关于《红楼梦》的艺术地位、人物细节和阅读方法等问题。之后,张旭春教授对讲座做了点评,他坦言道,同为爱情悲剧,但《红楼梦》所展现的人性光谱之复杂性超过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还指出,同学们正处青春韶华,或许会流连于作品的故事情节,但也要从《红楼梦》细腻的叙述中读出曹雪芹对人性的解剖。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附:张洪波,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学士、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阐释、红楼梦研究。曾赴韩国又松大学任教2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1年。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的学术专著有《〈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心》(中华书局 2008),编著有《构设普遍诗学—周珏良比较文学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正在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西文学对话语境中的《红楼梦》当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