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求学问道”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2-06-01 访问次数:

 

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和科研处主办、英语学院承办的“求学问道”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期)于2022年5月31日晚上19点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本次活动由英语学院李科副院长主持,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邬德平与徐景明主讲,蒋花教授与杨金龙副教授点评,我校众多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李科老师首先对各位专家和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本次活动包括主讲人作报告及现场交流与专家点评三个环节。

蓝色眼镜的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李科副院长热情主持]

随后,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景明发表了题为“莫瑞·克里格的语象叙事研究”的演讲,介绍了语象叙事的源起及相关研究。她以语象叙事为焦点,从语象叙事与视觉再现,语象叙事与语言媒介、语象叙事与表征问题、审美形式与人文主义四个方面展开,探究克里格文学批评思想及其背后的历史现实语境。徐景明博士认为,克里格对语象叙事原则的梳理是对贯穿于他批评生涯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回应,克里格对诗歌形式进行聚焦,肯定了诗人在形式创造中的主体性,也延续了用文学(语言)对抗理性话语的救赎思想。

图表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徐景明博士精彩讲解]

而邬德平博士的学术分享主要围绕新词“驴友”的概念化动因及其语用个性,详细介绍了该词的原型语义、概念化过程、跨范畴兼称以及消极语用论新观。他指出“驴友”是本世纪初通过网络流行起来的新词,该词的广泛使用促使其产生语义延伸以及跨范畴兼指等新特点。

电脑前的男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邬德平博士精彩讲解]

邬德平博士首先对“驴友”一词的产生及含义做了阐释,同时指出众多前期研究对“驴友”一词的典型语义特征分析仍有欠缺,未能剖析该词背后的认知机制,在语用层面也只是从单一维度对其进行讨论。鉴于此,他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描摹了“驴友”的概念化过程,分析了“友”的语义动态变化理据及其实现方式。邬博士认为“驴友”的“友”经历了“素未蒙面→彼此熟识→短暂友好→重归陌生”这一动态发展过程,即“驴友”的“友”在语义上经历了从“边缘义→核心义→边缘义”的动态变化过程。邬博士强调了“驴友”的语用活性,认为其入句能力强、语义泛化程度高,而这一点也呼应了动态范畴化的本质——将范畴复杂化和模糊化。邬德平博士同样提到“驴友”活动是较受追捧的时髦旅游新方式,且这一特点让该词具有了轻松、自豪、幽默、乐观的意蕴。

活动最后,徐景明博士和邬德平博士与在线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蒋花教授和杨金龙副教授针对两位博士的相应研究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场的同学都受益匪浅。最后主持人李科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对参与活动的师生表示了感谢。至此,本次活动完美落幕。

撰稿 郭山荭 宋畏林

摄影 唐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