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英语学院实践周系列讲座六:何谓文学?文学何为?

发布时间:2017-06-01 访问次数:

 

5月25日下午3点,英语学院实践周系列讲座“何谓文学?文学何为?”在西区教学楼A栋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英语学院张旭春院长,讲座由谭春副院长主持。

 

首先,张院长向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的两次文学阅读经历:因为《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一节得到初次的文学启蒙-引起了心中的豪气;因为《聊斋志异》中的《晚霞》一章初识细腻的爱情。他用自己的两次文学阅读经历告诉我们:文学虽不能为我们直接谋得利益,但可以引导我们心中细腻的感情。

 

接着张院长引经据典向我们讲述了文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解放生命和叩问人性。他以《短歌行》中的诗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和诗歌《致他娇羞的女友》为例,提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然而能给予有限生命无限永恒的是文学艺术的观点。在张院长看来,文学艺术又有叩问人性的作用:不管是高贵的,还是卑劣的;是美好的,还是污秽的。

 

在接下来的讲述中,张院长以中西方的经典文学为例,通过长生殿的故事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悲剧做对比,麦克白弑君前的独白和赵氏孤儿中牺牲自己的儿子而无独白做对比,提出了中国经典文学在对人性的叩问上存在缺陷。他认为与中国名著相比较,西方的一些经典悲剧的更能起到净化人性的效果。然而,中国的并不是没有这种“悲剧”的净化作用,这种净化作用体现在普通人身上,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有人性道德的闪光点。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有感而发,张院长的回答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这次讲座不光是一次知识的洗礼,还是一次知识的启迪。院长本次精彩而富有内涵的讲座引领我们通过文学艺术对人性和道德进行叩问,也传授了通过一些经典的西方悲剧来升华自我的品质的文学品味方法。

 

嘉宾简介:

 

张旭春,现任英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分别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200310-200410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剑桥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主要开设课程有:“高级英语”(本科)、“英文写作”(本科)、“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本科)、“西方古典文论”(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20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实践(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比较文学名篇选读”(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史、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比较文学。已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4部、译著2部;在《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等外语类权威期刊、A&HCI以及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摘要转载;主编译丛1套、丛刊1种。已独立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完成1项中国社科院A类项目、参与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独立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6年获得重庆市社科三等奖;2007年被重庆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被北京大学授予“北京大学优秀校友奖”;2012年被授予“沙坪坝区劳动模范”称号。

 

             
            谭院长讲话

             
             张院长讲话

             
               张院长解答同学疑惑

             
                同学们诗朗诵《夜莺颂》和《春江花月夜》

             
               同学现场提问

             

            在场同学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