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5 访问次数:
个人简历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语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率先引进跨文化传播(交际)学、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媒介环境学,著译文字逾2,000万。 著作有《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中华文明撷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 论文40余篇,要者有:《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播种者和解放者》《莱文森: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立体型的多面手》《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等。 译作80余种,要者有:《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理解媒介》《机器新娘》《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字母表效应》《麦克卢汉的误读:如何矫正》《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技术垄断》《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无声的语言》《超越文化》《传播学概论》《交流的无奈》《游戏的人》《裸猿》《文化树》《文化科学》等。
治学自述
吾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术翻译50余年,著述30余年,著译论逾2,000万字,感慨良多。 1963年于四川外语学院毕业,留校执教,先后于1979年、1987年和1991年晋升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3年转深圳大学工作,2002年退休,学术进入“从心所欲”阶段。
我的学术生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3-1982)为积累期,潜心教学、拓宽加深。获重庆市和学校的科研奖和教学奖十余种。 第二阶段(1983-1993)为突进期,教学科研齐头并进,教学、研究、出版渐入佳境。 (1)1983年撰文两篇率先引进跨文化传播(交际)学。 (2)1992年3-4月应美国新闻总署“国际访问学者”的邀请访问一个月,研究美国学,获益匪浅。 (3)1992年率先引进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出版《人的延伸:媒介通论》,此间出版《思维的训练》《文化树》《超越文化》《希腊小奴隶》等10种译作。 第三阶段(1993-2001)为成熟期,要点有: (1)1995年参与组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努力嫁接外语口的跨文化交际和新闻传播口的跨文化传播。 (3)出版学术译著《理解媒介》(第二版)《数字麦克卢汉》和《麦克卢汉精粹》,《理解媒介》2008年入选“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4)发表论文十余篇,要者有:《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试论中国人的隐私》《麦克卢汉在中国》等。 (5)2000年、2001年先后获评为深圳市政府津贴专家和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第四阶段(2002-)为学术创新爆发期和巅峰期,完成译作60余种,著译论逾1,500万字。2007年率先引进媒介环境学。
人生感悟: (1)“立德”、“立功”、“立言”是我的追求,希望两千余万字的著译论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2)30余年来,我的人文社科著译跨越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史、思维科学、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人文社会科学是相通的。 (3)老而弥坚、炉火纯青。只要脑子好使,就要把学问做下去,直至永远。
高峰体验: (1)1963年毕业前夕,我的毕业论文《评介几部权威的英语词典》获高度评价,郭子均、樊德芬、邹抚民三位教授破例设家宴予以款待表彰,深受鼓舞。 (2)1963-1966年任教初期,担任口语课和听说领先试点班教学,省市各地不辞辛苦、来校观摩者不绝于途,小有名气。 (3)1980-81学年公派留学美国戈申学院,“葬身”图书馆,在结业典礼上被誉为“读书狂”,决心把一些人类学和传播学经典引进国内,踌躇满志。 (4)1986年10月,赴京参加中国文化书院与中国未来研究会合办的“文化与未来”研究班,毛遂自荐,连续几天在北大讲演厅为六位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担任口译,酣畅淋漓,深受欢迎,名扬文化圈,十几盘口译的录音带(含《罗马俱乐部与未来研究》《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未来的文化与文化的未来》《电子高技术文化》《太平洋文化圈》)成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函授教材。 。 (5)30余年来,参与策划、主持并主译译丛10种:重庆出版社“外国文化研究丛书”、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大师经典译丛”、“麦克卢汉研究书系”、“莱文森研究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媒介环境学译丛”,传媒大学出版社“大师经典译丛”,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与传播学译库”,花城出版社“尘封的历史书系”、“赫伊津哈经典书系”,商务印书馆“荔园文创译丛”,影响日隆。 (6)2013年,深圳大学和国内外同仁聚首,举行“庆祝深圳大学建校30周年暨何道宽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50周年座谈会”,有同事希望我能“再干20年”,深受鼓舞。
人生遗憾: 1986年10月,为感谢我出色的口译工作,中国文化书院破例邀请我参加书院导师的聚会。可惜我因近一个星期高强度的口译工作而病倒,不能参加这次“同仁聚会”。那次的聚会有梁漱铭、冯友兰、季羡林等数十位顶尖的大师和学者,我失去了当面向他们请教的机会。我不敢说有资格和他们交往与对话,但如果能以特殊贡献者的身份出席聚会,恐怕还是能为我开启一扇学术研究的大门吧。
著作
1.《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华文明撷要》(汉英双语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创意导游》(英文版),重庆出版社,1995 4.《实用英语语音》(电视教学通用教材及其纸媒版),四川广播电视大学,1993
译作举要
1.《麦克卢汉的误读:如何矫正》,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2.《文化科学:故事、亚部落、知识与革新的自然历史》(入“荔园文创译丛”),约翰·哈特利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 3.《公共文化、文化认同与文化政策:比较的视角》(入“荔园文创译丛”),凯文•马尔卡希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 4.《创意生活》(入“荔园文创译丛”),安杰拉·默克罗比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 5.《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欧文·戈夫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6.《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第二版,入该社“西学经典书系”),拉尔夫·林顿著,何道宽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 7.《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第二版,入“赫伊津哈经典书系”),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7年2月 8.《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第二版,入“赫伊津哈经典书系”),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7年2月 9.《17世纪的荷兰文明》(第二版,入“赫伊津哈经典书系”),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7年2月 10. 《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1.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2. 《媒介与文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3. 《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媒介效应一览》,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4. 《驱逐:被遗忘的排华种族战争》,(入该社“尘封的历史书系”),琼・菲尔泽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6 15. 《乌合之众》,(入“未名社科·大学经典”),古斯塔夫·勒庞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6. 《个性动力论》,(入该社“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库尔特·卢因著,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17. 《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形象》,入该社“尘封的历史书系”,海达德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5 18. 《初闯中国:美国人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入该社“尘封的历史书系”,海达德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5 19. 《麦克卢汉传》(第二版,入“大师传记馆”),菲利普·马尔尚著,何道宽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0. 《与社会学同游》(改版,入“未名社科·大学经典”),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1. 《数字麦克卢汉》(第二版,入该社“西学经典书系”),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2. 《新新媒介》(第二版,入“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3. 《媒介、社会与世界》(入“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尼克·库尔德利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4. 《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约翰·麦克莱兰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5. 《互联网的误读》(入“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詹姆斯·柯兰等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获深圳市第七届社科奖(2015) 26. 《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麦克尔·普罗瑟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7. 《菊与刀》,(入“未名社科·大学经典”)鲁斯·本尼迪克特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8. 《变化中的时间观念》(汉英双语版),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入该社“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 29. 《传播的偏向》(汉英双语版),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入该社“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 30. 《帝国与传播》(汉英双语版),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入该社“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 31.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汉英双语版),哈罗德·拉斯韦尔著,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入该社“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 32. 《迫害、灭绝与文学》,塞姆·德累斯顿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2 33.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4. 《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5. 《影响传播学发展的西方学人》,(承担6万字,写麦克卢汉和莱文森,各三万字),戴元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36. 《传播的历史》,第二译者(承担11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7. 《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深圳大学创新奖二等(2015) 38. 《软利器》,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9. 《新新媒介》,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0. 《媒介环境学》(繁体字版),林文刚编著,何道宽译,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高雄2010;与北大版《媒介环境学》一道获深圳市第六届社科奖(2011) 41. 《科技奴隶》,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博雅书屋,台北,2009;与北大版《技术垄断》一道获深圳大学创新奖三等奖(2011) 42.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传播的奠基作,入“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3. 《超越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奠基作,入“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4.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奠基作,入“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书系”),施拉姆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5.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入“未名社科·媒介环境学译丛”),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深圳大学创新奖二等(2013) 46. 《17世纪的荷兰文明》,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0 47. 《重新思考文化政策》,吉姆·麦圭根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基于本书的论 文《文化政策需要顶层设计:关于<重新思考文化政策>》的再思考》载《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7期,并获该刊2014年度最佳书评(榜单载2015年第二期), 48. 《亲密行为》,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9. 《人类动物园》,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0. 《裸猿》(第二版),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1. 《传播学批判研究》(入“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汉纳·哈特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2. 《与社会学同游》,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3.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入“未名社科·媒介环境学译丛”),沃尔特·翁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4.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5.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 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6.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07(其 译者序《游戏、文化和文化史——<游戏的人>给当代学者的启示》获《南方文坛》2007年优秀论文奖,又获深圳大学创新奖三等奖,2010) 57.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和多维视野》,(入“未名社科·媒介环境学译丛”),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与巨流版版《媒介环境学》一道获深圳市第五届社科奖优秀奖(2011) 58.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入“未名社科·媒介环境学译丛”),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与博雅繁体字版《科技奴隶》一道获深圳大学创新奖三等(2011) 59. 《模仿律》,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入该社“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书系” 60. 《莱文森精粹》,莱文森、何道宽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1. 《新政治文化》,特里·N·克拉克、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2. 《麦克卢汉如是说》,马歇尔·麦克卢汉著,斯蒂芬妮·麦克卢汉、戴维·斯坦斯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3. 《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4. 《传播与社会影响》,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入该社“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书系” 65. 《麦克卢汉书简》,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6.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诞生》,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入该社“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书系” 67.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8.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约翰·D·彼得斯著,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 69. 《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菲力普·马尔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70. 《传播的偏向》,哈罗德·A·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入该社“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书系” 71. 《帝国与传播》,哈罗德·A·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入该社“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书系” 72. 《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3.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4. 《麦克卢汉精粹》,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深圳大学创新奖二等奖(2009) 75.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何道宽译,2000年。深圳市第3 届社科优秀奖。(入选“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76.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77. 《超越文化》,E.T.霍尔著,何道宽译(笔名韩海深),重庆出版社,1990年1月;1991年获重庆市翻译学会一等奖。 78. 《文艺复兴盛期》,何道宽(笔名洪洞人)审校,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 79. 《文化树:世界文化史》,R.林顿著,何道宽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 80. 《思维的训练》,德波诺著,何道宽主译,北京三联,1987年11月。 81. 《裸猿》,德斯蒙德·著,何道宽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 82. 《林肯夫妇》,I.斯通著,何道宽第二译者(15万字),重庆出版社,1986年5月。 83. 《希腊小奴隶》,何道宽译,重庆出版社,1983年2月。
论文举要
1.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2.比较文化之我见,《读书》,1983年第8期 3.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崇“二”的心理定势,《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4.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深圳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1996年获深圳市第二届社科奖一等奖 5.和而不同息纷争: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深圳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6.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深圳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0年第2期转载 7.媒介即是文化: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2000年第6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2期转载 8.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2期转载 9.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2期转载 10.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纸媒体和深度阅读:从纸媒体阅读到超文本阅读》,《中国图书商报》(1176期),2005-1-21,第10版,“中国图书商报十周年特刊特稿” 11. 《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封面文章 12. 《麦克卢汉研究的三次热潮和三次飞跃》,《华中学术》第4期,华中师大出版社,2012 13. 《游戏、文化和文化史:<游戏的人>给当代学者的启示》,《南方文坛》,2007年第六期,获《南方文坛》2007年优秀论文奖,深圳大学创新奖(2010) 14.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播种者和解放者》(三万字),载《影响传播学发展的西方学人》(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5月 15. 《莱文森: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立体型的多面手》(三万字),载《影响传播学发展的西方学人》(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5月 16. 《生命在于互动,意义成于互动:关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径的对话》,何道宽、蒋原伦,《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深圳大学一等奖(2014) 17. 《文化政策需要顶层设计:关于<重新思考文化政策>》的再思考》,《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7期,《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优秀书评 18.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3期,深圳大学一等奖(2015) 19.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8年第一期;复旦大学“技术与制度”——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讲(2008-6-14-15)。 20. 《冒险、冲撞、相识:美中关系史第一个一百年的故事》,《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11期 21. 《泣血的历史:19世纪美国排华史揭秘》,《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1期 |
上一篇:校友邓正来